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 人物候选对象事迹宣传第一期
编者按: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自2011年全国老龄办部署开展“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创建活动以来,国产GV 共13家单位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14人获评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今年6月全国老龄办启动2025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国产GV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涌现了一批“全国敬老文明号”和“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候选对象。为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弘扬孝亲敬老文化,现推出系列报道。本期报道“全国敬老文明号”候选对象---临澧县社会福利院、国产GV恒德社工服务中心鼎城区民政社工站;“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候选对象--—武陵区府坪街道东湖巷社区居民尹秋仪、桃源县西安镇大池塘村村民康玉兰、临澧县新安镇上坪村退休干部杨昌合、鼎城区谢家铺镇匡家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勇。
全国“敬老文明号”候选对象事迹
一、临澧县社会福利院
临澧县社会福利院积极探索“养、医、护、康”四位一体的养老新模式,全面推进机构“四力”标准化建设,为老人提供更为优质的亲情服务。
一、重管理,着力增强服务支撑力。围绕“争创服务型养老机构”目标,抓好安全生产。确保居住人身安全,严格每天四次巡房制度,及时发现并处理老人异常情况,定期收缴危险物品,冻雪天气送餐上门,避免老人意外摔伤;确保消防安全,由消防维保公司每月进行一次维护保养,院内工作人员每月两次消防巡查,及时维修和更换存在隐患的消防设备,全年开展消防培训和实地演练活动4次;确保食品安全,每月两次清理库存食品,采购物资索票索源,加强工作人员食品安全培训,确保老人吃得放心。院内还成立了院务管理委员会,入住老人成立了自治小组,选出了安全委员、调解委员、组织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劳动委员以及楼层楼长,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形成了从办公室到入住人员宿舍、从管理人员到服务人员、从楼层到入住人员层层落实、环环相扣“联动式”的管理模式。
二、强队伍,着力增强服务执行力。定期和不定期组织工作人员集中学习消防安全知识、护理知识、食品安全知识和本年度制定的理论学习安排计划,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方式,带动新人快速成长。通过开展“每月一星”评比活动,建立了示范岗,主动接受监督,在工作的各个领域创先争优。
三、抓示范,着力增强服务带动力。创新社会志愿服务机制,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深入入住长者房间嘘寒问暖、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带动全院工作人员积极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同时建立志愿服务进展督查、跟踪回访、绩效考评等制度,有效推动工作的规范、有序、长效开展。
四、聚人心,着力增强服务向心力。住在院内的戴爷爷,无儿无女且有智力残疾,十余年来,福利院对他关怀备至,上到院长下至后勤人员,无不对他关爱有加。戴爷爷经常睡到很晚才起,担心他错过就餐时间,院长便交代厨房人员单独给他留饭放在蒸柜,确保他起来时有热饭吃,知道他饭量大,打饭人员每次都特意多给他打一些。从上至下用温情关爱每一位老人,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让入住长着感受到被关怀,不仅增强了长者的居住幸福感,也凝聚了全院工作人员的向心力。
园林式院区,鸟语花香,四季宜人。从咨询评估到入院适应,从膳食营养到文娱休闲……在临澧县社会福利院都有标准可循,老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二、国产GV恒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鼎城区民政社工站
国产GV恒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鼎城区民政社工站2019年成立,共设有23个服务站点。成立以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热情投身为老服务事业,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用心用情用力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六年多来累计服务老年群体近30万人次。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筑牢为老服务“桥头堡”。团队现有持证社工18名,链接志愿者、低龄健康老人等力量,组建了一支拥有近百名志愿者的稳定助老队伍,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夯实阵地。依托社工站平台,整合链接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卫生服务站等资源,打造“一站式为老服务圈”。
二是聚焦核心需求,打造精准服务“暖心巢”。兜底保障“有力度”。对辖区特困、低保、高龄、空巢、残疾等困境老人进行常态化摸排建档104167人。主动协助办理各项福利补贴60237人次,确保政策应享尽享。为84965名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定期探访、生活照料、紧急援助等兜底服务,筑牢安全网。实施“小鸡快跑”、“爱心助农”等项目,针对救助老人群体开展农产品协助售卖、手工制作及售卖服务,助力增收。针对特殊老年群体开展“爱暖桑榆”项目,聚焦居家安全守护、防跌倒、食品及药品安全,链接资源进行环境改造,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476场次。开设个案178个,小组5个,提供资源链接、心理疏导、情绪支持等服务。实施“开心花甲”项目、“三湘颐养耆乐节庆”文化守护行动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慰问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联合公安、司法等部门开展“守护夕阳”反诈宣传近200场次,有效提升老年人风险防范意识和维权能力。
三是勇于探索创新,擦亮特色品牌“金名片”。聚焦农村独居老人就餐难题,实施“银龄厨房”项目。链接公益基金会资源,实施“蓝马甲”项目,教授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网上挂号、缴费、视频通话等,助力近千名老人融入数字生活。聚焦老有所为,搭建平台发掘有专长、有意愿的老人组建银龄行动志愿者队伍,开展高龄老人照护服务。
四是凝聚社会合力,共绘为老服务“同心圆”。积极联动政府部门、公益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等177个,引入社会资金/物资折合人民币近70万元。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助老服务,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老龄事业的浓厚氛围。
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候选对象事迹
一、武陵区府坪街道东湖巷社区居民尹秋仪
武陵区府坪街道东湖巷社区居民尹秋仪,是一名环卫退休工人。她三十多年如一日细心地照顾瘫痪的公公和身患重病的婆婆,把他们当亲生父母一样爱戴,不管受再多的委屈也不放弃。她还常年无偿照顾社区内的孤寡老人,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快乐和温暖
1986年,21岁的尹秋仪从鼎城区雷公庙镇嫁到市城区。当她走进丈夫家中的那一刻,她看到的是贫寒的家境,低矮的瓦房,老少共处的生活,梦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让她失望不已。一开始,公婆还瞧不起她这个农村来的媳妇,对她不屑一顾,经常刁难。她左右为难,时常暗自流泪,这样的生活一度让她难以适应。
但她的善良和爱心让她坚持了下来。她擦干眼泪,不争辩,不埋怨,一边孝敬好老人,一边与丈夫支撑起这个贫寒的家。丈夫林长均摆摊修理自行车,尹秋仪也在市政务中心旁摆小摊,两人的微薄收入要养活一家五口,还要供女儿读书,负担老人的医药费,日子过得艰难,但尹秋仪始终扮演着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1995年,尹秋仪的公公开始疾病缠身,哮喘、心脏病、高血压、肺气肿、支气管炎长期折磨着他。每到9月天气转凉,他便卧床不起。那时,婆婆年纪大,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照顾老人的责任一直由尹秋仪一个人承担着。她日夜护理公公,给他按时吃药,擦身翻背,端屎端尿。2010年9月,83岁的公公寿终就寝,公公临终前,婆婆哭着说:“这个儿媳妇比女儿都贴心贴肉啊,多亏了好儿媳妇,让你多活了十几年啊。”
尹秋仪和婆婆柴志梅更像是母女,她们从未吵过架,红过脸。对婆婆的照顾,尹秋仪同样细致入微,婆婆身体行动不便,尹秋仪就坚持给婆婆洗脚。婆婆喜欢吃土鸡蛋,可城里的土鸡蛋不好买,她就托乡里的亲戚收,这一收就是三十多年,婆婆有高血压,听说吃蜂胶好,尽管价格昂贵,但她都会想方设法买回来,每天早上的糖水蛋花,都是她对孝道的坚守。婆婆生病,做切除子宫手术,她守在婆婆的病床边,日日夜夜没有合眼,直到她出院回家。婆婆术后一直闻不得油烟味,也受不了辛辣,她从不让婆婆进厨房。2018年6月,在公婆去世后,她将自己的母亲从乡下接到身边照顾至今,其母亲现已97岁高龄,在她的细心照顾下,老人生活十分幸福。
尹秋怡不仅仅只对家人奉献爱心,她还是街坊邻居口中热心肠的“秋仪姐”,是巷子里随处可见的“活雷锋”,经常给巷子里的老人义务洗头和剪头,照顾那些孤寡老人。2008年冰灾期间,她每天在巷子里坚持清扫积雪,并义务为孤寡老人送水、送煤、送食品,帮助他们清理衣服和被褥。尹秋仪曾长年照顾一名孤寡老人王素珍,每天给她送饭,帮她打扫卫生,这一干就是五年多。她把老人当作了自己的母亲,在老人去世后为老人料理后事,忙前忙后。
对尹秋仪来说,能够孝顺老人、善待他人、回报社会,就是最让她感到幸福的事情。她愿意一直奉献下去,用孝心和善心,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
二、桃源县西安镇大池塘村村民康玉兰
在桃源县西安镇大池塘村,康玉兰十七年如一日悉心照料抗美援朝老兵公公和家庭,用孝心诠释人间大爱。
一、命运转折,毅然担起守护家庭的重担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无情地夺走了康玉兰丈夫的生命,给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面对生活的巨大变故,康玉兰悲痛万分,但她很快从悲伤中振作起来,因为她深知,家中还有更需要她的人,年迈的公公和尚需照顾的孩子。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已属不易,但康玉兰还要操持家中的大小事务。为了补贴家用,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条件,她白天在田间辛勤劳作,种粮种菜。无论是炎炎烈日下的除草、施肥,还是寒风冷雨中的收割、晾晒,她都咬牙坚持,从不喊苦喊累。
二、无微不至,十七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
如今,康玉兰的公公已88岁高龄,因年事已高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康玉兰的生活重心几乎全部围绕着照顾公公展开,她的每一天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为了不让公公感染皮肤,每天天还未破晓,康玉兰便小心翼翼地为公公擦拭身体、更换尿布、清洁卫生,变着花样地熬粥炖汤,一勺一勺为公公喂食。晚上,她不敢熟睡,总是定好闹钟,定时起身查看公公的情况,翻身、盖被,确保公公睡得舒适。
为了防止公公肌肉萎缩,康玉兰坚持每天为公公进行按摩和康复训练。她认真学习专业的按摩手法和康复知识,从公公的手臂到腿部,从手指到脚趾,每一处肌肉、每一个关节,她都仔细按摩、活动。在按摩过程中,她还会与公公聊天,讲述生活中的趣事,缓解公公因长期卧床而产生的烦闷情绪。每逢天气晴好,康玉兰都会推着轮椅,带公公到院子里晒太阳。十七年来,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康玉兰始终坚守在公公身边,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她的细致照料,让公公始终保持着体面与尊严,也让老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三、言传身教,传承敬老爱老的优良家风
在康玉兰的言传身教下,她的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尊重长辈、传承英雄精神。孩子们看到母亲日复一日地悉心照顾爷爷,被母亲的孝心和坚韧所打动,也主动承担起照顾爷爷的责任。他们回家后,陪爷爷聊天、为爷爷读书,给爷爷带来欢乐。在这个家庭中,虽然历经磨难,但一家人始终相亲相爱、和乐融融。敬老爱老的优良家风在康玉兰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和发扬,成为了家庭最宝贵的财富。
三、临澧县新安镇上坪村退休干部杨昌合
杨昌合,当过兵。1981年11月,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曾担任过县商贸局局长。1996年回到他的故乡——新安镇上坪村生活。
2013年,在新安镇上坪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杨昌合组织上坪村的退休老同志,组建成立了上坪村老年协会,他主动担任协会会长,协会成立后,没有办公的启动资金,杨昌合就和协会的领导骨干自筹办公资金2000多元。他和协会的6位骨干,夏顶烈日,冬冒严寒,,骑着一辆自行车,走村窜户,为村民排忧解难。摸清了全村919位6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给178位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按一人一卡装订成册,定期上门为这些老人服务。他带领协会领导骨干,带着1名理发员、2名清洁服务人员,为这些老年人理发、清洗衣物被单、协助料理家务。
2015年伊始,为了更好地服务村里的老年人,村党支部计划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杨昌合积极加入到活动中心的修建中来。为了解决活动中心用地的问题,他主动找上村里的老书记,一起去农户家里不厌其烦的劝说、协商、购买用地。面对资金短缺的问题,他也不遗余力地筹措募捐。他首先发动自己的儿子,捐赠修建款15000元。在他的带动下,上坪村在外工作的,都主动为修建活动中心捐款捐物。为了争取本村沙场、花炮厂的资金支持,他前前后后六次上门,刚开始的时候总是被人冷漠对待,虽说老人年事已高,却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压倒,而是不断的上门,不断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同时积极争取部门资金支持。在活动中心修建过程中,杨昌合坚守八个月主动义务担任工程质量监督员。
自2015年活动中心完工之后,经过不断的改善,设立了老年人休息室、理发室、棋牌室、聊天室、书法室、餐室,为全村老年人提供了一个集中服务和休闲的场所。
2017年82岁高龄的杨昌合虽卸下了村老年协会会长一职,但他依旧参与老年协会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哪家的婆媳有矛盾,哪家的妯娌不和睦,他骑着自行车到哪家,上门做工作,化解矛盾。哪家的空巢老人有疾病,他帮助请医生,或请人护送到医院治疗。近5年来,杨昌合为上坪村老年人义务服务工日达900多个,如果付给工资的话,接近10多万元,而他却分文未取。
四、鼎城区谢家铺镇匡家桥村党总支书记张志勇
张志勇,现任鼎城区谢家铺镇匡家桥村党总支书记。他扎根乡土,探索农村养老新路径,用心用情用力服务全村357名60岁以上老人。
一、聚焦“老有所乐”,筑就精神家园
张志勇多方争取140余万元资金,建成560平方米村“老年幸福互助屋”,内设棋牌室、阅览室、儿童之家等。建立常态化活动机制,组织老电影放映、手机教学、节日戏曲演出等,彻底改变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匮乏局面,成为精神乐园。
二、破解“老有所养”,办好暖心食堂
针对高龄、独居老人“做饭难”,他于2022年力推建成村老年食堂。创新采用“个人少量出资(5元/餐或农产品折抵)+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的多元保障模式,确保可持续运营。80岁李奶奶感慨:“食堂饭菜比家里做的还贴心!”
三、创新“老有所为”,激发互助活力
开展“银龄互助”:组织健康低龄老人成立银龄行动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高龄、失能老人,提供探视、照料、慰藉服务,形成“以老助老”循环。推进资源循环:鼓励老人以富余农产品折抵餐费,实现“志愿者送物资、老人献鲜菜”的温暖互动。发起“口述村史”活动,90岁匡爷爷讲述修建白羊、关门洲水库的奋斗史,抢救乡村记忆。开设非遗课堂,老艺人传授竹编、剪纸,促进代际交流。
四、守护“老有所安”,危难冲锋在前
在2024年初特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他心系百姓安危,身先士卒。带领村干部顶风冒雪巡查安全,为独居老人紧急送去取暖木炭和生活物资,组织全村党员奋力铲雪通路,彰显党员担当,在持续半个多月的恶劣天气下未发生一起道路安全事故及用电用火安全事故。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